2016年1月16日,“首届肾癌综合治疗研讨会暨首届‘同道’论坛” 在京召开,此次会议不仅邀请到了肾癌领域的知名专家,更是汇聚了精彩演讲、经典病例,还有8台不同术式的现场演示,开放网站和微信两大平台,全程直播会议盛况,呈现了全新的视觉盛宴。
会后,《肿瘤瞭望》特别邀请大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旭教授对大会相关话题——机器人手术入路选择、下腔静脉癌栓取出+肾癌根治术、全程靶向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进行了高度概括。
肾癌手术通常选择腹膜后入路
在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中,腹膜后入路由我们国家的泌尿外科专家所创立,由张旭教授所在团队率先开展,在我国泌尿外科领域广泛推广应用,并且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后腹腔并不是一个腔,是一个组织间隙,术前通过人工气囊扩张成一个腔,且可根据需求人为扩大,可以完成各类复杂手术。
肾脏手术采用腹膜后入路,具有天然优势——解剖位置。肾脏位于腹膜后,而不在腹腔内,所以通过人工扩张的腹膜后间隙来完成手术可以直接到位,器官的解剖特点更直观,对重要结构特别是血管的解剖更加精准,手术也更加安全。所以,通常情况下,泌尿外科医生都会选择腹膜后入路。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的加入,是在单纯腹腔镜手术基础上的一大飞跃,其优点是操作比较灵巧,缺点是要求操作空间大。如何将机器人设备与后腹腔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张旭教授团队做了大量工作,正在探索一套适用于机器人的后腹腔技术,可以说机器人辅助下后腹腔镜手术适用于绝大多数肾癌手术,并且具有明显优势,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可实现“下腔静脉癌栓取出+肾癌根治术”
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是一类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疾病,癌栓可以存在于从下腔静脉到心房的任一位置,对术者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静脉癌栓取出,经典的手术方式是开放手术,但开放手术的死亡率高达20%~40%,虽然有相关报道指出,腹腔镜下可以实现癌栓取出术,但都局限于早期、简单的癌栓。
机器人技术将复杂手术微创化,机器人的机械臂和机械手实际上模拟了人手,不仅保留了自由操作的特点,同时将“手”变小(8mm),能够实现在狭小空间内的精准切割。目前,张旭教授团队在肾癌根治性切除术联合腔静脉癌栓取出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于二级癌栓,采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来完成肾癌根治+癌栓取出安全可行。已经完成的27例该类手术均安全可行,无1例出现意外情况。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治疗腔静脉癌栓未能涉及肝静脉以上癌栓,所以这也是机器人腹腔镜手术面临的考验。张旭教授的团队正在积极开展机器人手术,进行技术储备,如尝试翻肝以后做肝静脉以上的癌栓、尝试做腹膜后巨大肿块(包括从腹腔延伸到纵膈的肿物)以期攻克难关。
张教授指出:“希望这一技术累计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可以做更高级别的癌栓。机器人手术属于新领域,我们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技术,希望未来机器人腹腔镜手术可以应用于更多更复杂的手术。”
晚期肾癌提倡全程靶向治疗
外科手术是中、早期肾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而对于晚期肾癌,需要以全身治疗+手术治疗的综合治疗,随着各种靶向药物的不断涌现,晚期肾癌的生存时间较过去大幅改善。靶向治疗药物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VEGFR-TKI,如索拉非尼、舒尼替尼、阿西替尼;另一类是mTOR抑制剂,如依维莫司。正如本届大会所强调的“肾癌综合治疗”,靶向治疗丰富和加强了当代医学治疗晚期肾癌的手段,晚期肾癌的全身治疗推荐使用靶向治疗,而且序贯治疗让个体患者最大获益。
张旭教授指出:“微创技术和精准化治疗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肿瘤患者的治疗水平。”
依维莫司和阿昔替尼是晚期肾癌靶向治疗的二线药物
国际指南,如EAU、NCCN、CSCO等,对晚期肾癌患者的一线治疗均作出了推荐,包括舒尼替尼、索拉非尼等,那么这些患者一线治疗失败后有哪些选择呢?目前在我国,依维莫司和阿昔替尼是晚期肾癌靶向治疗的二线药物。有研究表明二线使用mTOR抑制剂可以转换一线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利于重置肿瘤“微环境”,使已经失效的TKI复敏。同时,mTOR抑制剂和TKI毒性谱不同,可减少同类药物的毒性累积以及持续时间,提高安全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内绝大多数专家选择TKI-mTOR-TKI全程治疗模式的原因。
治疗新目标:改善晚期肾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靶向治疗虽然为晚期肾癌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带来了较好的疗效,但是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不论是一线、二线靶向治疗都可能面临两个终点,一个是疾病进展,另一个是毒副作用不能耐受。因此,我们对靶向药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能够有效地控制肿瘤,其次最大限度减少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有研究表明,患者偏好和生活质量的高低会影响整体的疗效,而不良事件分级并不能真实反映患者的感受。目前,FDA已明确指出可将患者报告结果加入临床终点。靶向治疗应重视改善晚期肾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靶向治疗努力的方向是让个体患者从“有效”也“有毒”的多种靶向治疗中最大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