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与酒精性肝炎为国外肝癌主要致病因素不同,我国肝癌患者大部分具有乙肝背景。对我国肝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后发现,HBV阳性者占88.6%,67.4%合并肝硬化,另有22.9%肝癌患者有HBV家族史;晚期肝癌合并乙肝者预后更差,生存期亟待改善。
2020年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正式发布后,《肿瘤瞭望》第一时间邀请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CSCO肝癌专家委员会委员孙婧教授,与您共同探讨病毒性肝炎肝癌患者最佳诊疗路径。
孙婧教授
指南对HCC的抗病毒策略选择进行了更新,要点如下:
1、HBV 相关 HCC:Ⅰ级专家推荐删除“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1A 类证据)”,替换为“恩替卡韦(1A 类);富马酸替诺福韦酯(1A 类证据);丙酚替诺福韦(1A 类证据)”。删除Ⅱ级专家推荐“替比夫定(1B 类证据)”。删除Ⅲ级专家推荐“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1B 类证据)”。
2、HCV 相关 HCC:Ⅰ级专家推荐增加“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1A 类证据)”。删除Ⅱ级专家推荐“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2A 类证据)”。
表1.推荐用药方案
《肿瘤瞭望》:我国肝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仅14%,术后转移和复发率高达60%~70%,目前对于预防复发和转移的策略有哪些?
孙婧教授:我国是肝癌高发地区,很多患者在进行手术或局部治疗达R0切除后,会认为肝癌已经治愈。但目前现状不容乐观,由于肝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在肝癌术后普遍出现高复发和高转移。
为解除这一困境,有如下三点需要注意:①积极患教宣传,普及肝癌术后定期随访的重要性;②随访时完善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清学检查,全面评估患者术后情况;③对肝癌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在局部治疗后重视抗病毒治疗。
《肿瘤瞭望》: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癌监测,您的建议有哪些?
孙婧教授:我国肝癌患者的致病因素大部分为病毒性肝炎。对合并病毒性肝炎的肝癌患者,在治疗初始阶段就要重视诊疗全过程的抗病毒治疗。尤其对无临床症状的病毒性肝炎肝癌患者,由于无相关不适更容易忽略就诊,导致病情的延误。
通过定期检查、持续的抗病毒治疗,可以避免或很大程度推迟病毒性肝炎肝癌术后的复发。在抗肿瘤的同时,定期在感染科随诊,有效控制病毒滴度水平。同时也期待基础医学的发展,致力于标记物的研发,实现肝癌早诊早治的目标。
Tips:肝炎背景肝癌患者“T+A”方案同样有效
2020年版《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免疫治疗更新内容颇多,其中最亮眼的莫过于晚期一线治疗I级专家推荐(1A级证据)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T+A”方案),也是目前一线治疗I级推荐的唯一免疫疗法。
在“T+A”全球确证性III期试验IMbrave 150研究中,共纳入194例中国晚期肝癌患者。与全球人群基线数据相比,中国人群肝炎感染(乙肝+丙肝)病因占比高,“T+A”组高达95%,而全球数据“T+A”组肝炎背景占比仅为70%。虽然中国人群较全球人群具有更多的预后不良因素,但在中国肝癌患者中,“T+A”组较索拉非尼组显著降低死亡风险56%[OS NE vs 11.4m, HR=0.44(95% CI: 0.25-0.76)],显著降低疾病进展风险40%[PFS 5.7m vs 4.2 m, HR=0.60(95% CI: 0.40-0.90)],OS改善甚至较全球数据更为显著(ITT人群OS HR=0.58, PFS HR=0.59)。
以“T+A”为代表的免疫联合疗法,对肝炎病毒感染的晚期肝癌患者同样有效,更适合“中国特色”的肝癌患者。在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中,不仅要关注药物的抗肿瘤效应,更需关注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给患者带来更大获益。
《肿瘤瞭望》:对于肝癌患者或公众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您有何建议?
孙婧教授:我国当前开展公共卫生科普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肝癌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打击,而且对社会医保经济而言也是沉重负担。而针对肝癌的预防、早诊和治疗的科普宣教,则有助于给民众提供正确的引导,缓解我国肝癌治疗负担。当然,这需要社区、电台以及新媒体等多形式、多层面的配合和努力,将肝癌防治理念贯穿至社会各个阶层,最终减轻我国肝癌疾病负担。
小结
“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中,肝炎既是肝癌诱因,又会加剧肝癌发展。肝炎背景肝癌的全病程管理,需要关注基本肝病和肝细胞癌的双把控,抵御肝炎病毒和恶性肿瘤的双威胁,以彻底治愈肝癌为最终目标,延长肝炎背景肝癌患者生存。“T+A”联合方案是合并乙肝或丙肝感染晚期肝癌患者的可信选择。
孙婧教授
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CSCO翻译小组成员
CSCO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结直肠癌专委会委员
CACA肿瘤靶向治疗专委会青委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青委
江苏省医师协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医师协会 工作秘书
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病因学及流行病学专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