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邵志敏团队携PATTERN研究登顶JAMA Oncol,含铂方案或将在三阴性乳腺癌辅助治疗中大放异彩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0/8/17 10:37:51  浏览量:1213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众所周知,三阴性乳腺癌恶性程度更高、发生远处转移风险大,预后较差。为使这一亚型患者实现更精准的治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团队于2019年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癌基因图谱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复旦分型”标准,使更多患者看到了治愈希望。2020年8月13日,邵志敏教授与余科达教授团队的PATTERN研究于JAMA Oncology杂志在线发表,《肿瘤瞭望》特地采访了论文通讯作者邵志敏教授和余科达教授,请他们介绍该研究数据及相关思考。

《肿瘤瞭望》:请您分享一下这项研究是如何完成并被JAMA子刊接收的,这项研究将如何影响临床实践?
 
邵志敏教授: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早期复发率高,内脏转移、脑转移率高,预后较差,治疗上以细胞毒药物治疗为主。我们团队10年前就致力于TNBC的系列研究,其中的一个想法是希望通过优化细胞毒药物治疗方案来提高TNBC患者治疗的疗效。我们对前期基础研究成果进行了转化,于是就有了铂类和紫杉类联合与当时指南推荐的CEF-T进行比较的尝试。PATTERN研究的想法和结果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于2020年8月13日被发表在JAMA Oncology上。PATTERN研究探索了卡铂联合紫杉醇(PCb)对比当时指南推荐的CEF-T方案在早期TNBC术后辅助治疗中的价值。与CEF-T方案相比,PCb方案将早期可手术TNBC 5年的DFS提高了6.2%(86.5% vs 80.3%,HR=0.65,95%CI:0.44~0.96,P=0.03),确认了铂类在TNBC辅助治疗中优效性地位。
 
《肿瘤瞭望》:此前铂类在TNBC辅助治疗中有争议,这项PATTERN研究的设计有哪些特征(PCb vs CEF-T,而非EC-wP)?
 
余科达教授:该研究最初设计于2010年左右,当时学界对TNBC的全身系统性治疗是以细胞毒药物的探索和优化为主,尚无完全标准化的系统化疗方案,CEF-T、TAC、AC-T(T为多西紫杉醇)和AC-wP(wP为每周紫杉醇)等,都是可供选方案。当时,通过PACS01、BCIRG001,CEF*3-T*3、TAC*6均已被证明优于CE/AF*6方案。BRIRG005证实AC*4-T*4与TAC*6疗效相似,但AC-T的不良反应更少、耐受性更佳。ECOG1199证实AC-T与AC-wP似乎也是疗效相似的。由此,CEF-T与AC-T都是TNBC可选的方案。我们在设计上也选择了毒性较低、疗效也有保障的CEF-T作为对照。此后,通过ECOG1199的长期随访,2015年随访结果揭示了与AC序贯紫杉醇3周方案相比,AC-wP可显著改善TNBC的DFS(HR=0.69,P=0.010)和OS(HR=0.69,P=0.019);而AC序贯紫杉醇3周方案与AC-T方案的疗效又是相似的,可见AC-wP或许是TNBC的最优解。但是,至于CEF-T和EC-wP,到底哪个方案疗效更好,尚缺乏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行头对头直接的比较,我们另一项研究(NCT01314833)正是比较了TC*6,CEF*3-T*3,与EC*4-wP*12三组的DFS。从当今观点来看,CEF-T对于TNBC而言可能不是一个强势的方案,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CEF-T它是一个疗效明确且不良反应相对较轻的TNBC辅助系统治疗选择,将其作为对照组是合理的;EC-wP的地位在我们试验设计之初并不明朗。
 
《肿瘤瞭望》:从主要结果来看,PCb可较CEF-T方案显著改善5年DFS,您如何看待此铂类方案在TNBC辅助治疗中的整体疗效?
 
余科达教授:PATTERN研究显示卡铂联合紫杉醇对TNBC有良好的疗效,可作为CEF-T的替代。结合今年5月份徐兵河教授等发表的文章显示早期TNBC患者术后紫杉类(多西紫杉醇或紫杉醇)+卡铂(TP)3周方案辅助化疗的疗效非劣效于EC-T,由此可见,单周PCb方案和EC-wP方案均是目前TNBC行之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案。具体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去选择,取决于患者实际情况,如果心脏基础条件差,不能耐受蒽环,那么PCb就是更好的选择。同样,既往有很多研究已经证实在新辅助治疗中铂类在胚系BRCA(germline BRCA,gBRCA)突变、同源重组修复缺陷等患者中具有良好的疗效,PATTERN的探索性亚组也揭示了对同源重组修复相关基因突变的患者,卡铂的价值可能更加显著。同时,我们还正在探索蒽环紫杉联合含铂方案的辅助方案,在未来3-5年会有结果呈现,相信能够进一步告诉我们TNBC中铂类的价值以及合理的应用模式。
 
《肿瘤瞭望》:部分晚期或新辅助研究显示,BRCA1/2胚系突变是铂类敏感人群。PATTERN研究中BRCA1/2、HRR变异人群的获益结果则不太一样。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并阐释产生此结果的可能原因。
 
余科达教授:当前的共识认为,铂类倾向用于晚期/新辅助治疗gBRCA1/2突变的患者。TNT研究显示在gBRCA1/2突变的TNBC中,卡铂的疗效显著优于多西他赛;CALGB 40603 研究报道了含卡铂的新辅助治疗方案提高TNBC患者的pCR率;德国的GeparSixto研究除了显示新辅助治疗中含卡铂方案可以提高TNBC患者的pCR率之外,还能显著提高DFS。然而,2017年GeparSixto课题组公布的探索TNBC中的铂类与gBRCA1/2突变相关性研究显示,即使加用卡铂,gBRCA1/2突变组的pCR率也没有显著提高,事实上,gBRCA1/2突变组采用常规蒽环紫杉化疗就能获得很高的pCR。TBCRC030研究旨在对比单药铂类与单药紫杉醇的疗效,结果显示,对于gBRCA突变或HRD患者,新辅助铂类方案获益并未优于紫杉类。
 
为什么会出现gBRCA1/2突变患者中铂类疗效并不显著优于紫杉类的情况呢?原因非常复杂,与各个研究的人群特征、药物组合、甚至突变检测与同源重组修复缺陷定义也密切相关;但是,也可能说明我们对gBRCA1/2突变过于看重了,导致只着眼于gBRCA1/2突变。事实上BRCA1/2基因突变只是引发同源重组修复缺陷的众多原因之一,此外,同源重组修复基因还包括ATM、BRIP1、CHEK2、PALB2和RAD51C等等。因此,铂类在TNBC中的敏感性,不应该仅着眼于gBRCA1/2突变,还应该考虑其他基因的作用。试想,我们把BRCA1/2突变患者作为一组,把没有BRCA1/2突变的患者归为另一组,而其实无gBRCA1/2突变患者当中依然可能“隐藏”着由于存在其他同源重组修复基因突变而对铂类敏感的人群,这些敏感患者会稀释两组之间的铂类获益差异。我认为,gBRCA1/2基因突变是目前提示同源重组修复缺陷的明确指标,但绝不是唯一指标,其他基因的作用不容小觑,仍需进一步探索,以达到筛选出哪些患者可以从铂类或其他药物治疗中获益的目的。而我们的PATTERN研究,强强联合,把紫杉醇和卡铂都纳入了,并且采用了已证明有疗效优势的单周密集用法,对整组TNBC患者显示出了良好疗效。
 
《肿瘤瞭望》:距离上一次复旦肿瘤团队在JCO发表CBCSG-010研究成果仅4个月,这次我们又看到了PATTERN研究提供的另一个TNBC辅助治疗“复旦方案”。您如何看待TNBC辅助治疗的未来研究方向?
 
 
邵志敏教授:当然,仅凭一项研究可能不足以改变当今的临床实践,需要更多相关研究去进一步探索。PATTERN研究只是我们复旦团队针对TNBC的系列研究之一,通过优化不同的化疗药物组合得到了阳性结果。未来我们会继续探求TNBC特定的靶点和标志物以指导未来针对性的治疗,会对提高TNBC的疗效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希望实现TNBC的精准治疗。
 
 
 
专家简介
邵志敏教授
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乳腺癌研究所所长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余科达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行政副主任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乳腺学组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副主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青委会主委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彭伟彬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三阴性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