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13日,ESMO官方期刊、国际肿瘤学顶级期刊Annals of Oncology(IF=52)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团队题为“Toripalimab (anti-PD-1) versus High-Dose Interferon-α2b as Adjuvant Therapy in Resected Mucosal Melanoma: A Phase II Randomized Trial”的文章,探讨了特瑞普利单抗对比高剂量干扰素(IFN)-α2b(HDI)用于黏膜黑色素瘤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这项研究曾入选2021年ASCO大会壁报交流。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崔传亮教授,第一作者为连斌副教授。
当地时间7月13日,ESMO官方期刊、国际肿瘤学顶级期刊Annals of Oncology(IF=52)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团队题为“Toripalimab (anti-PD-1) versus High-Dose Interferon-α2b as Adjuvant Therapy in Resected Mucosal Melanoma: A Phase II Randomized Trial”的文章,探讨了特瑞普利单抗对比高剂量干扰素(IFN)-α2b(HDI)用于黏膜黑色素瘤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这项研究曾入选2021年ASCO大会壁报交流。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崔传亮教授,第一作者为连斌副教授。
01
向MuM复发说不!
黏膜黑色素瘤(MuM)是西方国家较为罕见的黑色素瘤亚型,仅占其所有黑色素瘤患者的一成(~1.4%)。然而,MuM是亚洲人群中仅次于肢端黑色素瘤的第二常见亚型,约占所有黑色素瘤患者的四分之一(22%~25%)。
与皮肤黑色素瘤相比,MuM患者的预后更差。在以往报道中,皮肤黑色素瘤的5年总生存(OS)率约为50%~80%,而MM的5年OS率仅为25%。早期MuM手术切除后仍极易复发,术后的中位无复发生存(RFS)仅为 5.4个月。因此,如何通过术后辅助治疗进一步降低MuM患者的复发风险,是当前仍需满足的巨大临床需求。
特瑞普利单抗(Toripalima)是一种抗PD-1的人源化IgG4单克隆抗体,国内已批准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瘤的二线治疗、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二线治疗和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的三线治疗。2019年8月,北京大学郭军教授团队发表于JCO杂志的一项Ⅰb期研究显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抗血管生存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阿昔替尼(Axitinib)用于转移性MuM一线治疗,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
在辅助治疗方面,高剂量干扰素(IFN)-α2b(HDI)和抗CTLA-4已被证实可以延长高危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的RFS和/或OS,并已获得FDA批准成为高危患者辅助治疗标准;而SWOG1404研究证实,抗PD-1辅助治疗较标准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RFS,但并未改善患者OS。目前尚缺乏针对MuM辅助免疫治疗的研究。
02
特瑞普利单抗“剑指”MuM辅助治疗
为了评价特瑞普利单抗对比HDI用于MuM辅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郭军教授、崔传亮教授团队开展了这项Ⅱ期研究。从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共入组了145例切除术后的MuM患者,随机(1:1)接受HDI或特瑞普利单抗辅助治疗一年,或直至疾病复发/远处转移、不可接受的毒性或撤出知情同意。主要终点是无复发生存期(RFS)。次要终点包括无远处转移生存期(DMFS)、总生存期(OS)和安全性。
中位随访26.3个月,特瑞普利单抗组和HDI组的复发事件数分别为51和46,中位RFS分别为13.6(95%CI:8.31-19.02)个月和 13.9(95%CI:8.28-19.61)个月(HR 1.053,95%CI:0.690~1.607;P=0.812)。
特瑞普利单抗组和HDI组的远处复发事件数分别为33和29,两组间的DMFS无显著差异(HR 1.00,95%CI:0.65~1.54)。特瑞普利单抗组和HDI组的死亡事件数分别为49和44,特瑞普利单抗组的中位OS为35.1个月,两组间的全因死亡无显著差异(HR 1.11,95%CI: 0.66~1.84)。
PD-L1表达阳性亚组中,特瑞普利单抗组中位RFS和中位DMFS更长,为17.4个月和17.8个月,HDI组均为11.1个月。
在特瑞普利单抗组和HDI组中,患者的中位实际输注剂量分别为 3672 mg和1054.5 MIU。HDI组中≥3级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TEAE)发生率远高于特瑞普利单抗组(87.5% vs 27.4%)。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特瑞普利单抗辅助治疗的RFS与HDI相似,均优于历史数据,并且在PD-L1阳性人群中PD-1单抗明显优于干扰素,且在临床安全性方面更优,提示特瑞普利单抗可能是可手术切除MuM辅助治疗的新的更优选择。期待能有更多的转化研究和更好的治疗方案用于改善MuM辅助治疗患者的临床结局。
▌原文链接:
https://www.annalsofoncology.org/article/S0923-7534(22)01849-X/fulltext#%20
通讯作者
崔传亮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黑色素瘤及泌尿肿瘤内科,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黑色素瘤及泌尿系统肿瘤的内科治疗
2010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CSCO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黑色素瘤诊疗指南的编写;
CSCO尿路上皮癌专业委员会秘书;北京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头颈部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多项黑色素瘤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工作,负责并参与了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
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三奖,华夏医学奖三等奖等奖项。
第一作者
连斌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黑色素瘤与肉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学博士,美国Moffitt Cancer Center高级访问学者;
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执笔人、《中国恶性肿瘤整合诊治指南》黑色素瘤分册执笔人、卫健委黑色素瘤诊疗规范专家组秘书;
CSCO黑色素瘤专委会秘书长、国家肿瘤质控中心黑色素瘤质控专委会委员、北京科创医学发展基金会黑色素瘤专委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临床科研创新发展专委会委员;
首届CSCO“35 under 35 最具潜力青年肿瘤医生”、北京市医管局青苗计划人才、 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骨干、北京市医管局培育计划人才;
第一作者于Ann Oncol、Clin Cancer Res、Ann Surg Oncol等肿瘤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ASCO、ESMO、SMR等国际会议以大会报告及壁报形式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成果改写了NCCN头颈肿瘤指南和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